退役运动员迎来政策春风
近日,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人社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完善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这项被业内称为"最暖心安置政策"的新规,在体育圈引发强烈反响。政策明确要求建立"职业发展全周期服务体系",从运动员现役阶段就开始规划退役转型。
"新政策最大的突破是将安置工作前置化,我们终于不用等到退役时才手忙脚乱了。"——某省羽毛球队教练张建国
政策三大亮点
- 教育保障升级:新增"双导师制",现役期间即可匹配高校导师和职业规划师
- 就业渠道拓宽:国企岗位定向招聘比例提升至15%,并开放退役军人同等优待
- 创业扶持加码: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,提供3年免税+贴息贷款
典型案例:体操冠军的转型之路
曾获全运会金牌的体操运动员李雯,通过政策支持的"体教融合"项目,在役期间就完成运动康复专业本科学习。退役后经体育局推荐,现已成为某三甲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技术主管。"政策给的不仅是岗位,更是尊严。"她这样评价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规特别强调对冷门项目运动员的倾斜保护。摔跤、举重等市场化程度较低项目的运动员,将享受"保底安置+技能培训"双重保障。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司长王建军表示:"要让每个为国争光的运动员,都能体面地开启第二人生。"
保障类型 | 2023年前 | 新政策标准 |
---|---|---|
职业技能培训 | 3个月短期课程 | 1-2年系统培养 |
安置补贴 | 一次性8-15万 | 按月发放3年 |
政策实施首年,全国已有23个省份建立运动员职业转型服务中心。下一步将重点推进"数字档案"系统建设,实现运动员从入队到退役的全流程跟踪服务。这项被外媒称为"中国式体育关怀"的制度创新,正在改写运动员"退役即失业"的历史。